教师园地
语文,守住课堂的朴素与本真 - 美篇
  • Qzone
  • 微博
  • 微信
    扫码分享到微信
  • 评论

  读完肖培东老师的《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》这本书已经有几天了,30万字的书被我细细咀嚼,深情抚摸。我不止一次感慨地对工作室的小伙伴们说:“这本书实在太好了!”当我们语文课堂改革一季季变换着不同的风景,甚至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时,细读肖老师的十六个经典课例,能让我们在盲目和狂热中冷静下来,真正寻回语文课堂浓厚的语文味。正如明媚的春光中,有人喜欢姹紫嫣红的杏桃,有人偏爱洁白静美的梨花,而我尤赞肖老师语文课堂里的天然朴素和不加雕饰的本真。

  (一)持守朗读教学的阵地

朗读教学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中并不陌生,甚至也有多位名师专家为遭人忽视的它正名复位,但纵观那些公开课例,多数人也只是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,搞一点花拳绣腿,蜻蜓点水而已。像肖老师这样花大精力去扎实训练的实在不多见。

在肖老师的课堂上,他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去品味,在具体有效的指导中去提升去思考。课例《春酒》中,仅一个题目,他反复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朗读十几遍,琢磨不同的情感,试着通过朗读诠释出来,实在让人佩服!反观自己的课堂,虽然有意识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,但实际情况是,一遇到卡壳的情况,我就慌了阵脚,急急忙忙从背景介绍和资料链接中找抓手。漫看肖老师的课堂实录,绝少有铺天盖地的背景铺垫和课外资料拓展,紧紧抓住朗读训练一步步进入课文中心,不得不令人感慨万端。

  (二)贴着语言训练行走

记得有一次工作室评课时,几位小伙伴热烈讨论语文课堂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,很多人都强调语文课堂的情感性和人文性,这固然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,可问题是:文本中的情感性和人文性要怎样在课堂里体现呢?实际上很多人的课堂往往是脱离文本大谈特谈思想教育,导致的结果是,我们的语文课和思想政治课无异,冲淡了语文味的语文课,离开了语言训练的语文课,我们其实很难再说它是一堂纯粹的语文课。叶圣陶老先生解释“语文”二字时说:“口头为语,书面为文”,他强调了语文学习的重心最终还应落实在语言表达上。离开了具体语言训练的语文课,是不接地气儿的语文课,也必然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的语文课堂,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会是一句空话。

  而肖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。在现代化的课堂里,声光电的技术满天飞,从演示课件到音频视频播放,我们都习惯于依赖多媒体美化自己的课堂。肖老师却执着于领着孩子们在文字里穿行跋涉,上出了一堂又一堂大气朴素的语文课。《皇帝的新装》一课,没有热闹喧嚣的课本剧表演,也没有脱离文本的想象,而是紧扣“童话”的文体特征,在咂摸品味文字中完成了质的飞跃。我在想的是,这样的上法,换作是我,我能驾驭得了吗?实话实说我做不到。一堂纯熟精美的语文课,不仅需要高妙的设计,也考验老师的内功修炼。也许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经高人指点化石成金,但教学现场随着临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而灵活调度,确实需要文火慢炖的文化底蕴和由此熬制出来的教学智慧。


  翻看书中,我圈点最多的是肖老师的教学感言。那一个个灵动的句子,让我确信肖老师有诗人的气质和才华,有温润细腻的情怀。所以他的课带着文字的温度,也极富人性的温度,让我思之慕之……

我想,追着肖老师的背影远望,我们定能找到语文课里的诗和远方!